????
简?报
第??23??期
?
省新闻战线“走、转、改”活动办 |
? |
?2011年11月15日 |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走基层让新闻鲜活起来
——省广电集团电视新闻频道积极参加“走转改”活动
开展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”活动以来,篮球比分直播: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的记者积极行动,深入基层,深入群众,带回新鲜生动的一线见闻,传达基层群众的心声。新闻频道记者上高山下田野,跑革命老区走贫困地区,来到学校厂矿,深入基层连队,倾听群众心声,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,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。一篇篇生动清新的稿件,一段段引人入胜的电视节目,在频道黄金时段的新版块《八闽新事》刊播,记录着社会变迁,反映出时代风貌,引起强烈反响,也引发了记者的深思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走转改”活动开展以来,新闻频道的日均短信平台流量和热线电话数量比活动前增加了近4成。读者有肯定鼓励的,有谈感言的,也有提供采访线索的。而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、心贴心的交流互动中,记者也时时受到激励与感染,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,理解了新闻的源头活水是基层和群众。
新闻频道是一个民生频道,频道日常播出的每条新闻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,但以往记者比较依赖新闻热线,群众有什么难事,接到热线之后就风风火火出去报道,很多情况的反映也是点到为止。报道也多追求宏大叙事的方式,而常忽略了真正来自普通百姓的感受,电视新闻渐渐也就没了“人气”。在基层采访,记者发现,很多自以为得意的“大作”,并没有给广大观众留下多少印象,相反那些贴近群众,贴近生活的电视作品,尽管已过去多年,却依然让群众记忆犹新。
在《八闽新事》的采访报道中,记者们真切地体会到,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。只要真正走进基层、走近群众,才能让新闻真正鲜活起来。记者卢和光来到晋江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,住在一个大型制鞋工厂的宿舍里,和工人同吃同住,工人们逐渐认可了卢和光,不是把他当成一个记者,而是当成能跟他们交心的朋友。当卢和光跟他们交了朋友之后,他再架着摄像机跟工人们聊天,他们不再拘束,特别健谈。把他们对工作的态度、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对维权的判断,都跟记者和盘托出。节目播出后,很多农民工纷纷打电话诉说他们的观后感,请求记者也能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,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。一位农民工在留言中说道,“看了你们的报道,觉得非常真切、十分感人,这才是我们农民工的生活,才是我们农民工想要说的话。”
在《八闽新事》中,记者们还报道了来自八闽基层的能人新事,他们用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今天的收获,但其中的曲折心路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包含的,而和记者们刚相处时,这些真性情的人们会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。随着交谈的不断深入,记者才能逐渐与他们交心,获得他们的信任,被采访对象的各种戒备才会卸去,他的真心话真生活才会真实出现在记者们的镜头前。观众看到《八闽新事》中的致富能手报道,会发现人物形象丰满,个性凸显,有很多充满人情味的细节。
《八闽新事》记录下记者林西留、陆天作与屏南县际头村农耕博物馆的创办人张书岩同吃同住,了解他喜怒哀乐,惊喜地发现:老张的农耕博物馆开张了,与际头村的古朴自然相得益彰,游客纷至沓来,际头村人气逐渐兴旺;记者蔡琛与晋江优秀环卫工人张宏一起劳动,报道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,还潜心钻研机台维修,多次无偿维修站里的垃圾压缩机,挖掘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的精神;记者宋寒洁、陈勇与建瓯黄凌村的朱玉校老人一起修村道,了解他所面对的人情冷暖,感受他和村民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当记者们把心沉下去的时候,他们发现了平时看不到和听不到的事情,他们逐渐发现“走转改”真的让新闻不一样了,让新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喜欢。有记者感慨,回到频道剪辑片子,发现鲜活的素材数不胜数,很多经典的话语是他之前工作采访中怎么挖也挖不出来的。在写文稿时,记者们还特别注意尽量用群众最常说的大白话,用群众自己的话来讲述他们自己的事情。
这些新闻获得群众认同的原因在哪里?一位老记者的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:一名电视记者能否拍出深刻的好作品,绝不是取决于记者的“精心导演”,而是取决于记者是否真正心系群众。只有和老百姓成为真朋友,拍他们关心的人、写他们关切的事,记者的稿子才会越来越有灵气,越来越有“人气”。一棵小树,唯有扎根沃土,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;一个记者,只有真正扎根基层,才能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。“走转改”将成为崭新的起点,激励着记者们带着思想上的巨大收获,带着做好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再次出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