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,教育与经济、社会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《教育思想的演进》一书中指出,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,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的转型。 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,其模式是城市化的,但是农民自身并没有实现市民化,这也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:农村教育的模式与农村教育的对象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不适应。可以说,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。 当前农村教育城市化有两种表现形态:一种是农村教育在教育内容、教育目标等方面完全照抄照搬城市模式;另一种是农村教育的布局调整,也就是农村学校从农村中“抽离”出来向城镇集中。第二种农村教育城市化方式的弊端更为明显,其对农村造成的影响可以用“釜底抽薪”来形容。学校布局调整使农村学校离开了农村,农村成为“文化孤岛”,这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极为不利的。 如何对当前的农村教育进行改革?笔者认为,教育既要与内部环境相适应,也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。所谓教育的内部环境,就是教育对象的经济、社会和文化状况;所谓外部环境,就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。从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,就是既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,也要与农民的经济、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。 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模式还需要经过一个“现代化”的过程。按照现代化的方向来发展农村教育,通过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来促进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现代化,从而改变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被动状况,在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。 随着城市化、现代化的不断发展,特别是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之后,农村教育逐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,即成为了“离农教育”。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,农村人口依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。因此,“离农教育”不能很好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经济、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,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,需要改革。对于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,不是选择“离农教育”还是“留农教育”的问题,而是其发展方向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经济、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。虽然农村教育模式的选择是因时而异、因地而异的,但是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其未来发展不变的方向。 (原文刊于11月20日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有删节。原题为《我国农村教育模式亟待现代化》) |
相关阅读:
- [ 03-05]后“撤点并校”时代:内地农村教育寻求突围
- [ 11-13]周标亮:对农村教育的变化太有体会了
- [ 11-13]袁贵仁:努力把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
- [ 08-30]差距70年,农村教育希望何在?
- [ 07-25]一定要一步到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
- [ 05-15]乒乓球都没见过,农村教育希望何在?
- [ 10-18]高考改革不能让城市教育欧美化农村教育非洲化
- [ 09-19]农村教育严重萎缩该怎么办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