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春走基层】“葫芦村”里话小康“葫芦村”里话小康
2020-01-24 19:34:18??来源: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:黄丽红 黄丽红 |
鼠年新春临近的太行山区,厚厚的一层积雪没能拖住李换芝的脚步。这位53岁的农村妇女迈着高频小碎步,从镇上赶到石泉村。三四公里的路程,李换芝走了约一个钟头,她专程为“葫芦”而来。 这个时节,大多数村民原本在家“猫冬”等着过年。然而,皑皑白雪覆盖的石泉村,却是一番火热景象:装着红灯笼的皮卡在村里行驶,村民们架起扶梯把红灯笼挂上树梢,镂空的、烫画的、手绘的葫芦灯,一串串排列在进村的大路上。 “以前腊月底村民都来镇上赶集,现在镇上的人也来这里挣‘葫芦’钱。石泉村年三十晚上就被葫芦灯照得亮堂堂的。”李换芝说,石泉是有名的“葫芦村”。她从事制灯接线的工作,一天能挣100元。 石泉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,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村落。岁月流转,古村因葫芦而新生。 “山头走路鞋头湿”,这是村里的一句谚语。这里有着丰富的泉水资源,20世纪50年代村里就建起了水库。但说起为何要种葫芦,还要从村里“看不见的水葫芦”说起。 故事得从返乡致富带头人彭连根开头。2015年4月,彭连根响应镇里招商引资号召,看中了这片水域,琢磨如何开发。当翻阅地形图时,他猛然发现水库像个葫芦。葫芦谐音福禄、护禄,彭连根决定把美好的寓意变成现实。通过邀请农业种植专家实地考察,并经过多项指标评测,石泉村不仅适宜种植葫芦,而且适宜优良葫芦品种的生长。 “水葫芦”变成了真葫芦。彭连根随后流转土地1000多亩打造葫芦种植基地和葫芦农庄。种了几百年的玉米,石泉村的土地上头一次种上了葫芦。 普普通通的葫芦在彭连根眼里就是个“宝葫芦”。看葫芦,吃葫芦,赏葫芦……从食材葫芦到艺术葫芦,石泉村的葫芦拉出了一条长长的商品线。 “葫芦不做任何加工,每亩就可实现产值1.5万余元,2017年,我们种植的120亩葫芦实现产值180多万元。而葫芦如果通过工艺大师的加工制作,附加值将增加10到20倍。”彭连根说,篮球比分直播:篮球比分直播:,石泉村举办了葫芦灯展,有13万人前来参观,第二年看灯展的人达到了15万。 葫芦给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。丰宜镇党委书记焦彦飞说,石泉村平均每天吸收附近村子六七十人来打工。赶上篮球比分直播:灯展、夏季旅游高峰,葫芦农庄能吸引二三百人。 在石泉村,不在葫芦农庄打工、不参与葫芦种植也能尝到甜头。凭借两年的灯展人气,郗建春家的小米、土鸡蛋,每年能卖一万多元。 石泉村村支书李文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村里248户、771人,球探体育比分:人均年收入1.2万元,相比两年前提高2000元。去年1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。“除了已有保障政策外,葫芦成为石泉村脱贫增收的主渠道。如今大家的日子变宽裕了,不少家里还有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。” 葫芦还把一些特困村民的日子“稳住了”。几年前,村民郗广听的儿子患上了罕见的格林巴利综合征,全身瘫痪,离不开人照顾。他不得不放弃原先在百公里外一家煤矿的工作,和妻子一起照顾儿子。篮球比分直播:,郗广听开始在葫芦农庄当水库巡查员,一年收入1.8万元,既有了稳定工作还照顾了家。更令他高兴的是,现在儿子在精心照料下手脚可以轻微活动了。 傍晚时分,村民郗冯拴正在村口安装进村门闸。“以前姑娘都不想嫁的村子,现在有名了,来的人也多了。”郗冯拴说,“进村要装门、收门票,这在以前哪敢想啊。” 谈笑间,进村门闸已经安装好了。 “你们村里有名气呀!”附近的洼沟村一位来打工的村民说。 “那当然啦!”郗冯拴挺直了腰板,嗓门也高了起来,“俺们还是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哩。” “一年种地加上葫芦农庄打工能挣5万多元。不愁吃穿,手头宽裕。”郗冯拴觉得,现在的日子就是小康了。 新的一年,彭连根盘算着继续扩大种植面积,深挖葫芦产业链。 夜幕下,葫芦农庄商店的各式葫芦已悉数亮相,准备迎来大年初一开始的客流高峰。窗外,葫芦灯已经点亮,灯光照映下的一个个葫芦金光闪闪。 |
相关阅读: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